大年初一和家人一起看电影,已成为春节里的家庭必选活动。在手机里选片时,一眼看到“刘慈欣”这个名字,就被俘获了,毫不犹豫地定下来去看科幻电影《流浪地球》。
抛开国别文化色彩,看完后,我的第一感受是,这是一部极具视觉感官效果的“灾难大片”,算是迄今为止中国制作最精良的科幻电影,既有人类的抗争和情感故事,也有硬科幻概念和视觉奇观。浪漫英雄主义与地球人类命运的叠加,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故事梗概,再加上与时俱进的特效,可以说,这是一部可以与好莱坞大片媲美的、当之无愧的“大片”,而且是一部充满了中国文化色彩的“大片”。
也正因此,看完影片,我的第二感受是,中国影业在崛起,如果不是因为片中无处不在的“中国元素”,我们其实已经很难将这部影片与好莱坞的大片区分开来,无论是叙事上的全球化,还是特效上的“国际范”,还是演员队伍的“世界性”,都意味着中国影业可以突破好莱坞的“垄断”,甚至超越好莱坞,展现了这部影片在文化、经济(市场)上的重大意义。
《流浪地球》这部影片究竟讲了些什么?影片开头和末尾都在重复着这样的梗概,由于太阳系的老化,100年内太阳系将崩溃,毁灭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物质,为了生存,地球组成联合政府,决定通过科学手段改变地球的运行轨迹,逃离太阳系,在2500年内“流浪”到达新的恒星家园,影片说的正是地球在“流浪”过程中,途经木星时所发生的一段插曲,经过全人类的努力,地球最终摆脱危机,重新踏上“流浪”征程。
尽管这只是刻画地球灾难的一部娱乐片,但刘慈欣的作品从来不缺思想深度,正如《三体》给人带来全新的“宇宙伦理观”,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提出了警示。
其一,环境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非线性过程,当前科学对于这个过程的认知可能远远不足。影片中提及,一次洪水,一次火山爆发,一次干旱,一座城池的毁灭,日积月累,这些征兆都没有得到重视,最后直接变为太阳系的崩塌,这就是典型的非线性变化过程。直到发现太阳系崩塌,留给地球的时间只有100年(在真实世界中,也许会更短),以至于仓促之间,人类科技其实并没有做好“撤离”太阳系的准备,出现计算上的种种失误。
其二,影片中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繁华之地在地球开始流浪后,都在山崩海啸中被毁灭,上海陆家嘴的“厨房三件套”被封存在冰天雪地之中,仅现几个模糊的顶尖。所有幸存的人类都被迫按照抽签的方式转移到暗无天日的“地下城”中生活,这是统计学上典型的“厚尾效应”,即在极低的概率下,一旦发生天灾等风险,损失将被无限放大。在危机面前,所有的发展成就都将荡然无存,影片中的联合政府曾经做一个战略设计,即在地球彻底毁灭之际,让宇宙飞船装载人类文明的数据资料先行逃离,主人公呐喊“没有人类的人类文明又有什么意义?”的确,在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中,还是要为“人类”自身留下一席之地。在《寂静的春天》发出同样呐喊的50年后,这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。
其三,影片的一个主题词是“希望”,“希望像钻石一样宝贵”,但正是在通往另一个恒星家园的“希望之旅”中,太阳系内的一个小小木星就给地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。就此而言,影片想传递的信息是,在理论上可能存在另外的恒星家园,但地球人类撤离之时并不知晓哪里是最终目的地,只能按照当前的科技水平“走一步看一步”。这样的设想虽然有些残酷,但所谓希望越大,失望也越大,人类究竟能否找到适合生存的恒星家园,的确是一个未知数。自然一旦毁灭,在未知的世界里,人类其实是“无路可逃”的。
作者简介:李志青,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。
信息来源:中国环境报
扫描二维码.关注我们